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院风采 -> 法官出镜

朴实无华 默默奉献

---- 刘建文同志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09-05-17 13:48:15


    做为法院司法行政装备处的一员,刘建文同志深知司法行政装备处担负着为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机关干警服务、为基层法院服务的重任,时刻牢记“三个至上”的方针,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提高修养、清正廉洁、甘当绿叶、岗位建树”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自己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行政装备工作涉及法院财务管理、两庭建设、网络维护和保养、车辆和庭院管理、枪支弹药管理等方面,是法院工作的窗口,从不同角度展示着法院的风采和形象。作为装备处的一名干警,刘建文同志深知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理论学习,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丰富专业技能。该同志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专业知识,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做所从事领域内的行家里手。把自己造就成为一名可信度高的专业人才,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加大工作力度,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

    为更好的把工作落到实处,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刘建文同志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是协助领导搞好“两庭”建设。多次与装备处处长深入基层法院进行调研,对“两庭”建设中的征地手续、土地证、施工现场进行考察,对施工队伍资质进行检查,监督招标过程;同时加大与发改委、财政局、招标办的广泛沟通,不断加大协调力度,为全市法庭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该同志努力,目前全市已有20个人民法庭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三年计划项目,2006年下达的7个人民法庭计划已建设完成,2007年下达4个人民法庭计划也已建设完成,今年上半年下达的3个人民法庭建设项目,现在有两个已经完成,有一个正在逐步实施过程中也即将完成。先后开工建设了全市两级法院14个人民法庭、总建筑面积为10092多平方米,总投资为574.2万元,两个审判法庭并先后从中央和省、市级为建设项目争取到资金800万元,部分审判法庭实现了“设置规模化、建设标准化、审判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装备现代化”的五化标准要求。二是协助领导做好中院审判庭选址、立项、征地工作,刘建文同志积极工作,协助领导做好中院审判庭的前期立项、选址规划工作和土地申报计划工作,在审判厅申报过程中,刘建文同志坚持搞好外联工作,始终做到嘴快、腿快、手利,有时送文件、报表、材料,一天内在省里来回跑两趟,从没有抱怨拖沓过,也常常因为劳累睡在送材料的汽车上。三是为领导分忧。经费紧张一直是困扰法院领导的大问题,刘建文同志时刻想着怎样为领导分忧解难,为法院的建设解难。通过多方努力,该同志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争取到资金200万元,为法院领导解决了困扰,同时也缓解了法院建设经费紧张的局面。四是及时修缮审判法庭。为了使审判法庭能够更好的满足审判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及时对法庭进行修缮,使审判法庭既能很好的满足全院的审判开庭工作,又能满足全院干警集中开会的需要,同时还能满足全院干警的健身锻炼需要。

三、加强自律工作,做好廉政建设

    作为行政装备处的一位主要负责基建工作的工作人员,手上多少都有一点“权”,而怎样为掌好权、用好权却成了刘建文同志大问题。“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刘建文同志时刻做到廉洁自律、加强自身拒腐防变能力,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加强道德修养,保持自身廉洁。刘建文同志主动做到廉洁自律,在各种腐蚀诱惑面前不变色、不动色。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脚。做到清清白白为事、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办事,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昂然锐气和浩然正气,做到在各种金钱、地位、名利的诱惑面前,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

四、加强自身建设,搞好同事之间的关系

    刘建文同志常说“如果把法院审判和执行等业务工作比作红花的话,那么,我们行政装备处就是衬托红花的绿叶,我甘愿为审判人员的不断进步作人梯。”刘建文同志甘当绿叶、甘为人梯的坦荡胸怀在各方面都能展现,他心里装着别人,遇事想着事业,支持自己的同伴上进。在工作中要胸怀宽广,高风亮节,劳苦之事争先,享受之事退后,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正确看待自己的各种名利;平时默默无闻,不表功,不炫耀,甘当幕后英雄;做事时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心无旁鹜。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总能以开阔的胸襟,恢宏的气量容纳别人。

                    

责任编辑:黄广奇    

文章出处:司法装备处    


关闭窗口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开德路186号   邮编:457000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