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廉为国之本,清为正之本。领导干部清正廉明,是我们党执掌政权的根本,也是我们党的宗旨的体现。领导干部若能廉洁自律,就能为政清廉,不贪不占,自身清正,才能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名成熟的党的领导干部的成长,依靠着组织的关怀和人民的养育,占用了组织和个人的宝贵时间,因此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经济学角度,领导干部的腐败变质都是国家和社会的损失。一些高官落马之后,往往流着海恨的泪水,痛恨自己,贪图纸醉金迷,不能自拔,吃喝玩乐,不思上进,直至走上了不归路,亲情、自由、事业甚至生命完全失去,才发现低俗贪腐是致命毒药,廉洁才是最好的保护。
诚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并非生活在真空,而是生活在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歪风邪气,无孔不入,如果稍有不慎,便会落入诱惑的陷阱、欲望的泥潭。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学会拒绝,学会用理智的眼光对待身外之物。
而要远离诱惑,守住清廉,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经常的、长期的修心、修身、修德。
一要防微杜渐。
纵观古今,大凡廉洁奉公的为官者,都是从细小细微处严以律己,做到俭朴无私,一身正气。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叫张清恪的官员,因为政绩斐然被提升为督抚,面对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一概拒收。他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脂民膏。”可见他深知“防微杜渐”的道理。我们党内涌现出的以郑培民、牛玉儒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党的优秀干部,他们身上很突出的一点,就是“谨小慎微”。如郑培民,无论工作调动、搬家还是儿子升学、女儿出嫁等,从不张扬,坚持“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
“舟必漏而后放水,土必湿而后生苔。”很多贪官都是由最初的“送礼不要,请客不到”,逐惭“盛情难却”地收受财物,进而发展到“来者不拒,习以为常”,最终滑进了腐败的深渊。
事实上,清正廉洁无小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正是对这句话内涵的深刻诠释。要做到为政清廉,思想上要强化“小节”意识,行为上要防微杜渐,从每个细节做起,筑牢反腐堤坝,这样才会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干事。
二要净化心灵。
一次,苏格拉底带他的学生来到一片杂草地,然后问他的学生:“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纷纷建言献策,有的建议用手拔,有的建议用镰刀割,还有的建议用火烧。然而,苏格拉底却告诉大家:你们的办法虽好,但是仍然不能将杂草除尽,最好的办法是在田野里种上庄稼,让庄稼占据杂草的生存之地。
人的思想,就是心灵绿土,正确积极的东西不去占领,错误消极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杂草”往往有着华丽的伪装,容易使人麻痹,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人的心灵,使心灵的田野杂草丛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利益的驱使,少数党员干部禁不住诱惑,在思想上长出“杂草”,令我们的心灵绿土荒芜。人的思想一旦“杂草”丛生,思想势必出现滑坡,就不会再有心思去建设党、去服务人民。
这些思想“杂草”,靠什么来清除呢?
无可置疑,彻底清除思想的的杂草,就要在心田上种上茂盛的庄稼。这种茂盛的庄稼,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历史使命,就是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群众的呼声。让庄稼长得茂盛,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学习,进而改造自我、把握自我、超越自我。通过学习、陶治情操,净化心灵,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境界,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唯有这样,“杂草”才能无处生根,茂盛的“庄稼”才会在心灵的田野里越长越旺。
三要“慎独”修身。
党员干部身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又立身于人民群众之中,其言行举止都要让人民群众认可。“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只有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才能为下属做好表率。党员干部要具备良好的品格形象,必须不断追求自身行为的真诚性和崇高性。要达这种境界,就必须在任何情况下,“慎独”律已,防微杜渐,不以小惠而图之,不以大利而贪之,心不动于利禄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慎独”是高尚道德的一种,是“自觉廉洁”的保证。江泽民在《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一文中,提出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是达到“慎独”修养境界的最好方式。只有自重,才能认清责任,不辱使命;只有自省,才能明辨是非,永葆本色;只有自警,才能头脑清醒,拒腐防变;只有自励,才能永不自满,开拓进取。坚持自觉修身,廉洁才会越走越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政治生命与生命同样重要,前人教训警示我们务必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廉洁自律,珍惜政治生命。只要能够始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到不为金钱所动,不为人情所牵,就不会被小人所利用,绝不会成为糖衣炮弹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