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营商环境

浅析“80后”们的犯罪原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2-10-31 08:58:42


    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被习惯地称为“80后”,他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80后”是中国特色的历史产物,在与改革开放同时出生的“80后”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胎记和历史背景。他们独立的个性,开放的视野,易变的情绪,多样的文化价值,新颖的潮流观念等,在很多人看来是独具特色的一代.然而这是一些现象的堆积,在他们的内心、心理、生理、生活等全方位都存在一个时代的标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来自外界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与社会格格不入,而他们的违法犯罪活动则是近些年来的一个“亮点”。虽然还没有上升到一个“热”的发烫的层面,但是从社会预防和社会成本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角度看,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分析以及探讨的,本文针对“80后”实际犯罪情况,简要分析了“80后”们的犯罪原因及对策。

    一、当前“80后”违法犯罪的原因     历史时期,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中的正常现象,是一个社会在成熟、发展和改革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80后”犯罪的出现,折射出我国的年轻一代在价值观、人生态度和行为选择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原因千变万化,“80后”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等。

  (一)家庭教育缺失

   1、不良的家庭环境,诱发青少年犯罪。比如家庭残缺,

   这种家庭既给子女心理蒙上了阴影,也给子女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缺陷,同时在物质上也不能给孩子应有的保障。有一个17岁无业少年,父母离异,且双方均再婚,因无人管教,也不愿工作,见别的同伴个个都有手机,自己也想要一个,便入室盗窃他人财物,走上了犯罪之路。

    2、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也是导致犯罪的一个原因。在小县城,很少有家长注重家教,为事业,为生计忙活,对孩子既不溺爱也不严管,而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认为作父母的只管抚养不管教育,有的父母想管却因生意、工作或其它原因而心有余力不足,管不到管不好,成龙成蛇,任其发展。这样也会使小孩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感染,而犯错误,最终小错酿成大错。

  (二)学校教育重智轻德轻法   学校忽视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教育,只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只注重文化知识教育,重视考试成绩。在永丰县中小学校中,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单独设置了法治教育课程,也很少有学校举办过法治教育方面的活动,都只是在思想品德课上提到一点法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可见学校方面的法治教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社会不良因素侵袭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视、网络等媒体对年轻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其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随着互联网,影视文化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各种文化思潮令人目不暇接。一些不健康的传媒宣扬享乐主义,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严重误导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孩子迷恋网吧,对学习不感兴趣,旷课、弃学、久而久之,很容易误入歧途,步入泥潭。有的县城网吧数家,不少网吧老板唯利是图,无论节假日与否均是全天开放,特别是向青少年开放。未成年人控制能力差,好奇又好斗。一上网就容易沉溺于枪杀、武侠游戏或在网上聊天,谈情说爱,既腐蚀了思想,又浪费了金钱。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青少年的价值观也越来越物质化。这些青少年没有吃过苦,或仍在学校,或面对因就业难或懒惰而没有工作,自身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但是又喜欢讲排场、讲吃喝、讲穿戴,一旦父母无法满足他们时,他们便“两抢一盗”了。

  (四)生理、心理相对不成熟。

    一方面,此年龄段中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由于年纪较小,大多尚未开始接触高等教育,生理与心理皆未成熟,世界观未形成,对利益、是非、善恶、荣辱、美丑尚不能正确区分,道德观易出现偏差,法治观念淡薄,思想道德水准低,容易受到网络、电视、电影上传播的不良风气的影响,进而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此年龄段中的成年人,也系刚刚成年,或是成年但踏入社会不久,生理上虽然相对较成熟,但心理并未成熟,性格冲动是造成诸如故意伤害等案件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80后”犯罪的打击与预防对策

  (一)积极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

    针对青少年初犯、偶犯、情节相对较轻等特点,应当积极适用轻缓的刑事政策,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轻微刑事案件,原则上实行分案处理,对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犯罪嫌疑人认罪的案件,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前提下,简化办案工作流程,并指定专人办理轻微刑事案件。转变当前“抗辩式”庭审方式,推行“圆桌式”审判,减轻对青少年被告人的心理负担,将开庭的重点移到庭审教育上,并邀被告人家属、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属)等旁听,通过庭审教育既充分教育青少年被告人的目的,督促青少年被告自愿认罪、悔罪、改造,又教育相关的旁听人员,以收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转变法庭审判重心,做到审判一人、教育一片。

  (二)全社会总动员,构建和完善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

    一是应继续依托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构筑社区、家庭预防线,推广“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工作;二是应以辖区中小学为主,开展校园青少年法治教育,并将影响逐步扩大至大中专院校,构筑学校预防线;三是应加强回访延伸关爱,对已判决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对被判决的青少年进行回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回归社会;四是应加大改善相关就业环境,引导青少年学习专业技能,培养青少年的独立自理能力,从根源上断绝青少年再犯罪;五是逐步完善心理咨询与治疗环境,积极缓解、正确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责任编辑:黄广奇    

文章出处:台前县人民法院     


关闭窗口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开德路186号  
邮编:457000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