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对诵读《国学》的做法提出了疑义,认为其毒害青少年的心灵,这一观点随后引发热议。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股“西方热”,不管什么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东西都是好的东西,单是物质上的不说,就连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都被西方的观念取而代之,殊不知给中国年轻的一代留下的是什么;先不说别的,就单说这个婚姻,在以前“夫妻吵架床头吵床尾合”,“夫妻吵架不隔夜”“夫唱妇随”之说;而现在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妇不再随夫了,妇想像着西方妇女的尊贵身,也想独立,也想享受西方妇女的高贵待遇;而夫还向往常一样想着回家后有媳妇做的可口的饭菜,老婆伺候着更衣加餐;这就使得矛与盾开始见面了;夫想着回家吃口媳妇做的饭是天经地义,妇想着现在时代变了我们妇女就应该被宠着被哄着,这就导致冷战甚至离婚;在以前别说一个村,就是十村八村的也很难找个离婚的,你看现在据统计一年下来结婚的人数还没有离婚的人数多。很大程度上讲,我们是该学习西方因为我们较之落后,可是在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我们的本土文化,不然就属于照搬照抄,与我们学习的缘由背道而驰了。
可是对于学习“国学”又有人提出疑义,那么什么是国学呢?学习国学真有弊端吗?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学习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现代文明和现代教育是不矛盾的。重视青少年传统美德的教育,让孩子们从经典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华,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作为经典读物,国学并无原罪。它自南宋诞生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不可否认,国学中有一些思想与现代文明有出入,但应该承认,它的主体文化是良好的,值得传承和发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中国,在经济、社会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巨大成就。民族的复兴、传统的振兴、和谐的追求,都要求我们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我们的目光紧盯着未来的同时,也不应该忘却先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就比如中国的《四书五经》虽有不合时宜之处,但精华值得后人汲取。“毒害”之说,我认为言过其实。
记得一位大学教授从小让孩子读《四书五经》,每学期放假,总让他在假期作业之外做两件事:第一,学炒菜做饭;第二,背诵《古文观止》《四书五经》和《三字经》。学炒菜做饭,培养了他生活自理能力;背诵经典,则让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儿子成年以后,思想活跃,文笔生动,而且知书达理,善于沟通,在单位表现出色,很快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功底,铺就了今天他在事业上的成绩。诚然,与任何读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一样,比如,《三字经》中的一些内容确实显得过时,譬如忠君、光宗耀祖等思想观念,但绝大部分内容是在传播文化、知识、礼仪,弘扬勤勉、谦逊、孝顺等美德,所以不要过分夸大《三字经》的负面作用。看来诵读国学现在已经看到了好处,却还没发现“毒害”所在。
我认为读国学之所以被一些人看成是对孩子的一种“毒害”,其实关键不是该不该读,而是该怎么读。我们今天一些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传授时功底不够,在教学中既不能到位地解释经典的内涵,又没有结合时代现状去批判地阅读。再者,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不符合儿童接受心理的做法,逼着孩子“死读”、“硬读”,毫无乐趣可言,当然就成了一种“折磨”。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国学有诸多优点,也存在不足。但文化是要在阅读中加以辨别的,只有读了才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该继承什么该抛弃。如果说读国学毒害了青少年心灵,那不是国学的错,而是教育方法上出了错。
我认为我们应以睿智和眼光,批判地继承。
历史上,我们曾对传统文化采取了只破不立、全盘否定的态度,这导致了我们在文化传承上的断裂,也间接地导致了现在不少国人信仰的缺失和社会道德的滑坡。
当年,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说的是要以睿智和眼光,对外来文化批判地继承。在今天,这对于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仍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因此,我们对待国学经典,既要看到它不仅是五千年来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下的精华,而且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结它凝结了几千年来指导我们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和维系社会秩序良俗的规范原则。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中时代的局限性,还有一些与现代社会的公民价值观不符合的道德规范,这些都要批判地继承。